
5种补充能量的食物
我们都经历过午后精力低落、注意力不集中的低潮期。我们身体的能量来源于摄入的食物,而食物对能量水平的影响也十分显著。虽然精力低落令人沮丧,但其背后也有其原因,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午后精力低落。在本文中,我们将探讨为什么你的精力有时会下降,并推荐五种我们最喜欢的补充能量的食物。
能量为何消退
精力下降的原因有很多,但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,精力下降的首要原因是大脑的奖励系统在下午 2 点左右处于最低点 (1)。过去的研究发现,神经奖励反应在下午可能有所不同,但尚未发现其中的具体机制 (2)。当大脑受到奖励刺激时,它会释放多巴胺(一种人体快乐激素)来做出反应 (3)。然而,新的研究表明,下午这种触发因素的敏感度最低 (1)。多巴胺是一种帮助我们提供能量的激素,因此,当身体释放的多巴胺较少时,我们就会变得更加昏昏沉沉,精力也随之减少 (4)。我们之所以会在中午或连续几天感到疲惫,其背后的机制可能极其复杂,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它,但这项初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应对精力不足。已证明有许多食物能够帮助自然地增强能量和提高多巴胺水平。
稀饭
粥富含必需维生素和矿物质,例如铁、锰和B族维生素,能帮助您全天保持活力。它不仅是一种全谷物,还含有β-葡聚糖,这是一种可溶性纤维,与水混合后会形成浓稠的凝胶。这种凝胶有助于消化系统延缓胃排空和葡萄糖被血液吸收,这意味着您将更长时间保持饱腹感,营养物质也会缓慢释放到血液中,从而更持久地释放能量 (5,6,7)。
香蕉
我们都知道香蕉富含钾,同时也富含B族维生素,是一种复合碳水化合物(8)。香蕉含有三种必需的天然糖分:葡萄糖、果糖和蔗糖,有助于持续提升能量水平,且不会突然飙升,也就是说不会突然下降(9)。香蕉富含果胶和淀粉,就像粥一样,有助于延缓胃排空,让你更长时间保持饱腹感,能量释放也更持久(10)。
鸡蛋
鸡蛋是我们拥有的最有营养的食物之一。它们不仅富含蛋白质,还富含B族维生素,帮助酶分解食物产生能量,并含有氨基酸亮氨酸,这种氨基酸已知能刺激能量产生(11,12)。这种氨基酸帮助细胞吸收血糖,分解脂肪产生能量,并刺激细胞内能量的产生(12)。蛋白质是酪氨酸的重要来源,酪氨酸在体内会被酶转化为多巴胺,帮助维持能量水平,对抗下午的低潮(13)。
酸奶
酸奶富含益生菌、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。酸奶中的碳水化合物以单糖形式存在,例如乳糖和半乳糖,分解后可为身体提供能量 (14)。由于酸奶富含蛋白质,它有助于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,并持续释放能量 (14)。此外,肠道中某些细菌,以及天然益生菌的滋养,与多巴胺的产生有关 (15)。虽然该领域的研究有限,但它确实显示出对人体能量生成有积极作用。
豆子
豆类也是蛋白质和必需营养素的重要来源。虽然豆类种类繁多,但它们的营养成分大同小异,都富含碳水化合物、膳食纤维、蛋白质,并含有有助于抗炎和促进能量产生的抗氧化剂 (16,17)。黑豆和豇豆是最受欢迎的豆类,因为它们富含叶酸、镁和铁,这些营养素都参与能量产生并有助于能量输送 (18)。天鹅绒豆虽然不那么常见,但天然富含左旋多巴(多巴胺的前体分子),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有助于大脑产生多巴胺,并有助于刺激大脑的奖励系统在下午更有效地运作 (19)。
无论您选择吃什么,这些食物中的一种都有可能帮助您提高能量水平,让您在一天的剩余时间里恢复正常。
参考:
- https://www.jneurosci.org/content/37/37/8895#sec-12
- 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abs/pii/S1471489208002129
- http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17072591
- http://dx.doi.org/10.1098/rstb.2006.1854
- https://fdc.nal.usda.gov/fdc-app.html#/food-details/785470/nutrients
-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18633670
-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5421128/
- https://fdc.nal.usda.gov/fdc-app.html#/food-details/362759/nutrients
-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2849298
-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8092089
-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6828517/
- https://nutritionj.biomedcentral.com/articles/10.1186/s12937-017-0298-6
- 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ejcn2014123
-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24997036